AI产品复盘:Make My Workout

产品简介

“Make My Workout”是一款由CNP开发的AI健身计划生成器,旨在通过高级算法为用户量身定制锻炼方案。用户输入健身目标、当前水平、可用设备和个人偏好后,产品会生成个性化计划,并提供营养指导。它采用免费加付费订阅模式,免费版功能基础,付费版则包含详细指导、进度跟踪和个性化营养建议。然而,这款产品最终未能站稳脚跟,已被标记为关闭或停运,显然市场表现远未达到预期。

失败原因分析

在我看来,“Make My Workout”失败的根本在于缺乏黏性功能和出色的用户体验,这在AI健身市场中尤为致命。放眼当下,健身应用市场已被FitnessAI、Freeletics等强劲对手占据,它们不仅提供个性化计划,还通过社区互动、可穿戴设备集成等功能牢牢抓住用户心智。反观“Make My Workout”,虽然标榜“高级算法”,却未展现技术上的独特优势,难以让用户“上瘾”。更糟的是,产品描述中提到的“缺乏人类互动”暴露了其软肋——健身不仅是数据堆砌,更是需要情感激励的过程。管理学大师彼得·德鲁克曾说:“效率是做事正确,而效能是做正确的事。”这款产品或许在算法效率上用力,却忽略了用户体验的效能。面对成熟竞争对手,它就像一艘没有舵的船,漂浮在汹涌的市场浪潮中,注定被吞没。

其他问题也不容忽视,比如商业模式的短板和推广的缺失。免费版功能太少、订阅价偏高,可能让用户望而却步,收入难撑运营。CNP未在dang.ai上维护品牌信息,暗示团队管理松散,资源分配失衡。市场推广几乎看不到踪影,在线曝光低得可怜,怎能指望用户主动发现?未来复盘还需深挖:为何技术创新未转化为用户价值?是算法不够精准,还是界面不够友好?看看Planfit靠直观设计取胜,FitnessAI凭数据驱动突围,或许能找到答案。我怀疑,用户真正想要的,不是冷冰冰的AI方案,而是能点燃热情的“健身伙伴”。这点值得所有人反思。健身市场瞬息万变,AI的风口仍在,但机会稍纵即逝。是技术没跟上用户的期待,还是我们高估了算法的魅力?未来的创新者,能否打造一款既有“脑”又有“心”的产品,让AI真正融入我们的汗水与梦想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