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产品复盘:Konjer

产品简介

Konjer是一个AI驱动的创新平台,允许用户通过自然语言与书籍“对话”,探索经典文学的主题、角色和见解。用户可以向小说或非虚构作品提问,获得基于文本内容的智能回复,变被动阅读为互动体验。2022年底或2023年初推出,Konjer主打免费使用,覆盖多种书籍类型,吸引了AI和教育科技社区的短暂关注。然而,这款工具在2023年3月至8月间悄然关闭。

失败原因分析

在我看来,Konjer的失败归根结底是需求错位——开发者假想的“与书对话”需求并未真正打动用户。2023年,AI工具如ChatGPT席卷全球,提供了从写代码到模拟角色对话的全能体验,而Konjer却将自己局限在书籍这一垂直领域,像是试图在一场技术狂欢中卖一盏精致的油灯。用户可能觉得新奇,但很快发现,通用AI工具已能回答书籍相关问题,且功能更广。哈佛商学院教授克莱顿·克里斯滕森的“工作理论”提醒我们,产品需解决用户核心“待完成的工作”。Konjer未能成为读者或学生的必需品,缺乏明确的痛点支撑。Google的Talk to Books实验也证明,类似概念虽有趣,但难以形成持久用户习惯。

其他问题加剧了Konjer的困境。免费模式虽吸引早期用户,却无可持续收入,难以负担AI基础设施成本。相比之下,OpenAI通过订阅模式蓬勃发展。激烈的市场竞争——如Perplexity AI和Readwise的崛起——让Konjer黯然失色。营销的缺失也致命,Konjer仅靠LinkedIn等小众渠道传播,未能触及主流。辩证来看,出版商可能因版权问题对平台持谨慎态度,而用户可能因答案准确性不足感到失望。需要进一步分析的是用户流失的具体数据和团队的战略决策过程。或许,Konjer只是生不逢时,撞上了AI热潮的错误一侧。但我相信,失败是创新的学费,Konjer为未来的AI教育工具铺了路。下一个突破,会在何时到来?